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臺灣光復 全民歡騰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慶祝臺灣光復61周年

臺灣於民國前十六年,西元一八九五年,在《馬關條約》中被清廷割讓給日本;直到卅四年,抗戰勝利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,重回祖國懷抱。 回朔歷史,這是臺灣第二次自異國手中光復;第一次,是明末清初,延平郡王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,率兵攻打荷蘭人,並自鹿耳門登陸臺灣,幾經苦戰,荷蘭投降,結束其廿年統治。 根據史載,西元六○七年,隋煬帝便曾派兵來臺灣,那時還是一片荒涼;宋元以後,有人從閩江一帶遷臺開墾,到了明朝,移民漸漸多了起來。 清同治年間,日本開始圖謀臺灣,先派三千海軍上岸試探,殺害牡丹社的原住民同胞後,再向清廷求償,明明無理,竟獲清廷賠款。日本看清廷外強中乾,有如紙老虎,乃積極進行侵略,並在清光緒朝的「甲午戰爭」重挫清廷,而自「馬關條約」中,奪取了臺灣、澎湖。 「馬關條約」簽訂以後,清朝各界憂憤,尤其是臺灣居民,寧可奮戰,也不願淪為奴隸。雖然,丘逢甲、劉永福等人領導的反抗軍,因軍備、物資差距懸殊,力戰失敗,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五十年來,抗日行動前仆後繼,達百多次。 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的進程中,為拯救陷落日本統治的臺灣同胞,決以實際行動光復臺灣,自民前十四年,西元一八九七年成立「興中會臺灣分會」起,以迄先總統 蔣公中正,繼承國民革命大業,領導對日抗戰。復臺志士,如羅福星策動四次起義失敗,被捕成仁。台南人余清芳、江定,嘉義人羅俊、林元,以及唐山來的李鏡、鄭龍、陳生…等全臺各地英豪,相約在民國四年配合雙十國慶起義,可惜迫於情勢,提前於七月一日發出「盡忠報國,光復臺灣」的告示後,即於六日發動攻擊,八日後事敗,犧牲義軍萬餘,老弱婦孺遭屠戮者三千餘人。其後,如霧社馬赫坡社莫那道率領的抗暴事蹟;又如翁俊明、蔣渭水、林獻堂、杜聰明、蔡惠明…等知識分子討袁抗日和「歸宗祖國」的奮鬥,繼志承烈,直到八年抗戰勝利,日本戰敗,才將臺灣歸還。 民國卅二年底,中美英三國領袖在開羅舉行會議,明白宣示臺灣為我國領土一部分,決定將日本奪取的大陸東北四省及臺灣、澎湖歸還;隨即在盟國共同發表之波茨坦宣言中再次確認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,就是接受波茨坦宣言條件。 卅四年十月廿五日,政府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,一時之間,萬民歡騰。卅五年,政府明訂十月廿五日為臺灣光復節。 先總統 蔣公在「慶祝抗戰勝利對全國同胞廣播」中表示,要「使民生主義的政策與計畫在我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之中,得以貫徹實施」。儘管日本統治臺灣有其建設,但都只為繁榮其日本母國,並侵略他國;臺灣光復初期,雖因中共叛亂等因素,各項軟硬體建設一時阻滯,但六十一年來,終究在全民奮鬥下,締造了「經濟奇蹟」,政治和文化方面,亦有了長足進步。展望未來,祈望全民勿忘先烈先賢為光復臺澎犧牲的血汗,繼續攜手努力,為子孫造福。(點閱次數:1211)